这导致在康熙时期的时候,八旗军队已经不堪大用,在这种条件下,
清朝统治者开始重用绿营起来,无论是平三藩,或者是平叛葛尔丹还有沙俄入侵者,绿营都发挥出了重要的价值,成为了清军依赖的重要部队。
因此八旗和绿营,作为清朝的正规军,都是一种世兵制度,
兵皆世业,不允许从事其他的行业,这两个兵种的胸前,自然也写上了“兵”的字眼。
-
然而不可能什么事,都需要正规军的出马,在乾隆时期,开始出现了勇营,这是临时征召,协作正规军作战的武装,兵勇大多数由商贩、农民所组成,闲时各过各的生活,到了要紧的关头,则由国家紧急征召。
勇营也就颇有了一些预备兵的味道,“各处俱设有乡勇名目”,在征讨太平天国期间,勇营发挥了重要作用,比如咸丰时期,向荣统帅的两万清军当中,包括了
“张国木梁之捷勇、福兴之广 勇以及广西胜勇、湖南彪勇、四川义勇”
等上万名士卒。
这些士兵在战时同样也是吃军粮领军饷,但是战斗力也低的可怜,《清史稿》记载:“
额数之多寡 不齐,器械之良窳不一,饷章之增减不定,良以聚散无恒,故与额兵迥异,无编制之可纪。
”
由此可见,相比于正规的绿营和八旗,兵勇不但战力不行,无论是地位、待遇还是身份,都要远远地弱上一头,所以“勇”见了“兵”,也要绕着走了。
但是在长年累月的发展当中,绿营逐渐也后继无力起来,在和镇压内地白莲教起义,还是在和英法联军作战的时候,都呈现出了软弱无力的态势,
以至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,汉人官僚开始组建起类似于私人武装的湘军和淮军,在曾国藩、李鸿章等大臣的努力下,这些部队战斗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
,并且引入了新式兵器,虽然对于清廷统治者而言,他们并不乐意看到这种制度发展壮大,但是又不得不启用来对抗其他的威胁,
勇营在征讨太平天国、中法战争,以及中日甲午战争期间,都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。
随着清末新政的推行,最终勇营也被袁世凯所训练的新军所取缔啊,和八旗绿营一起,逐渐退出了历史帷幕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