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为什么不能定都?
发布时间:2024-09-19
1
以前有读者提出一个问题——
为何中国历代王朝从未在山东定都?
这是个好问题,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。
中国历代王朝从未在山东定都,秦汉以后,山东也没有出现过知名的乱世割据政权,这其实
是由山东的地理环境决定的。
在解释山东的地理环境前,请大家先看这张图:
山东地形图
山东最高的山脉是泰山,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.7米。
以泰山为中心的鲁中南山地丘陵,是山东的地理制高点,济南、泰安、淄博、临沂、枣庄、莱芜等重要城市都在这里。
西部是海拔50米以下的鲁西北、鲁西南平原,包含德州、聊城、菏泽、济宁、滨州、东营等城市,呈半月形包围鲁中南山地丘陵。
东部是海拔200—300米之间的胶东丘陵地区,城市有青岛、烟台、威海。
鲁中南山地丘陵和胶东丘陵之间是海拔50米左右的胶莱平原,主要城市是潍坊。
整个山东省,山地丘陵有5.3万平方公里,占全省面积的34.9%,平原有9.7万平方公里,占全省面积的64%,剩下的1.1%是河流湖泊。
这样的地理条件,基本上决定了山东的定位。
如果只论山东,定都的最佳地点是济南或淄博,
这两座城市南靠鲁中南丘陵,北接鲁西北平原,既有名山大川做为军事依托,又有产粮区做为城市的经济基础,称得上是定都的理想之地。
所以从春秋战国开始,不论是乱世割据的齐国,还是明清的山东省,只要是以山东独立地理板块出现的,首府治所都在济南、淄博一线。
但如果把视野放到全国,济南和淄博的弱点就显现出来了。
鲁西北平原与华北平原连为一体,鲁西南平原则与江淮平原连为一体,从国防角度看,
平原意味着无险可守。
这就像是院子里堆满了财富,却没有大门。
在古代的山河形胜决定政权命运的时代,这是很危险的。
当塞外的游牧部族进攻山东时,越过长城就能兵临城下,而立足北京或长安的政权要攻占山东,只需快速越过千里平原,就能抵达济南或淄博,颠覆山东政权。
2
公元前三世纪的三次战争,是地理因素决定山东政权命运的典型例子。
第一次是公元前284年,燕国率领五国联军讨伐齐国。
当时的宋国骄横跋扈,惹得天下人称其为“桀宋”。
齐湣王因此起兵灭宋,虽然最後宋国灭亡,但齐国也变得骄横,同样步上宋国的老路。
燕昭王发现机会,便联合秦、赵、魏、韩,于公元前284年拜乐毅为上将军,发起“五国伐齐”战争。
乐毅率领五国联军进攻齐国,一路上没有任何阻碍,在济水以西大败齐军。
随后,乐毅命秦军和韩军回国,又派魏军攻取宋国故地、赵军攻取河间郡,自己则率燕军进入临淄,把齐国的宝物、祭器送回燕国。
至此,“五国伐齐”大局已定。
乐毅继续派燕军追击残敌——一路直奔胶东丘陵地区,攻克胶东和东莱;一路沿着泰山东进,攻克琅琊;一路沿黄河向西南进军,屯驻鲁西南平原;一路驻守千乘,保障回燕国的退路。
最后一路坐镇临淄,威慑齐国。
短短六个月内,齐国的七十余座城池,尽数陷落。
可以说,
齐国无法组织有效反击,主要原因是没有山河关隘做为依托,而乐毅的四路燕军追击残敌,也是在利用山东的地理条件进行部署。
接下来的两次战争,齐国战败亡国,也同样是这个原因。
公元前222年,秦国大将王贲攻取辽东,俘虏燕王喜。
随后,王贲回师代地,俘虏代王嘉,至此整个华北平原都被秦国收入囊中。
公元前221年,王贲从燕国出发,越过华北平原直扑临淄,齐王建出城投降,齐国灭亡。
秦国灭齐的战争,几乎是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的翻版。
公元前204年,汉王刘邦命郦食其出使齐国,劝齐王与汉军联合抗击项羽。
经过郦食其的游说,齐王决定向刘邦靠拢,齐军放松戒备,每天与郦食其吃喝畅谈。
此时,韩信平定赵国和燕国后,兵锋直指齐国。
蒯彻建议韩信:“大将军劳苦功高,郦食其几句话就给汉王拿下七十余城,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?应立即出兵攻取齐国。”
韩信同意,便出兵击败历下城齐军,然后沿着鲁中南山地丘陵边缘直奔临淄,一战破齐。
以上三场战争暴露了山东的地理弱点,并从国防角度证明了——
济南和淄博(临淄)只能做山东政权的首都,但无险可守不能长久,无法成为全国性政权的首都,山东也不可能做军事政治中心。
有这些经验,后世哪个皇帝敢冒险,将都城暴露在敌人的兵锋之下?
3
若一定要在济南、淄博定都也不是不行,但成本极高。
长安能做千年古都,是因其有崤函之固、四关之险,可“阻三面而守,独以一面东制诸侯”;北京能做千年古都,也是因其“背靠燕山,南面以制诸侯。”
山东若要构建完整的地缘优势,需以济南和淄博为基本盘,快速占领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等地。
若拖延时间,可能都城就被攻破了。
完成这些后,还要做三件事。
其一是以北京、洛阳、南京为军事重镇,构建最高层级的防御线。
经营北京可得到燕山险阻,既能抵御游牧部族,又能制衡大同、朔州等晋北地区。
经营洛阳可得到虎牢、孟津等关隘,可防御关中势力。
经营南京可占长江天险,御南方之敌于长江之外。
其二是经营太行八陉和大别山,做为山东政权的次要层级防御线,拱卫首都的安全。
其三是建设海军,做为东部武装力量,若没有这支海军,江南和辽东的部队可以通过大海进入黄河,直抵山东腹地。
到了这一步,山东的地缘优势才算完全构建起来。
但问题是,
这层层防御线和屯驻部队,本身成本高昂,对国家财政是严重拖累,立足山东的地域性政权根本负担不起。
只有定都山东的全国性政权,才能构建完整的山东地缘优势。
可话说回来,全国性的大一统政权已建立,又何必耗费财政,将都城定在济南、淄博呢?
转移到洛阳、北京、南京、长安,不是更好吗?
从定都角度看,山东处于地域性政权接不住、全国性政权看不上的尴尬地位。
4
因此,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,
山东被定位为承上启下的重要战略枢纽。
在经济方面,山东人口维持在千万左右,再加上鲁西北、西南平原和胶莱平原,山东成为粮食产量最高、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之一。
汉唐时期,山东的钱粮物资通过黄河和运河进入渭河,供养首都长安。
元明清定都北京后,山东的钱粮物资直接输入北京,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保障。
在交通方面,不论是隋唐大运河,还是京杭大运河,都处于山东的监控之下。
山东一乱,大运河荒废,首都经济就会出现危机。
山东稳定,长安和北京才能稳定,河北和江南才能做国家的奶牛。
可谓山东以一省撼天下。
在国防安全方面,山东向北制衡燕赵,向南制衡江淮,举足轻重。
因此刘邦刚建立汉朝,便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,封长子刘肥为齐王,镇守山东的七十余城池;吕后称制后,最在意的也是齐国的团结。
这背后是山东的军事战略地位。
后来辽宁成为抵御草原游牧部族的第一线,山东与辽宁在军事上成为攻守同盟。
朱元璋建立明朝后,设立辽东都指挥使司,负责驻军的日常管理。
但他设立的分巡辽海东宁道,却属于山东按察使司管理;朱棣在开原设立的安乐州和自在州,明英宗设立的分守辽海东宁道,都属山东布政使司管理。
这些军政机构的设置,把山东和辽宁捆绑在一起,拱卫明朝的东北大门。
现代中国在东北方向的潜在敌人是俄罗斯、朝鲜、韩国、日本、美国,且首都在北京,因此国防安全的部署也依据这个逻辑。
前些年新成立的中国五大战区,山东和辽宁都属于北部战区,攻守一体,既负责御敌于国门之外,还要保卫北京的安全。
总的来说,
济南和淄博没有条件做中国首都,山东无法成为中国军政中心。但中国绝不能失去山东,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......